许多家长目前都能够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身上都担起了老师的角色,但对于如何去教育孩子,有点束手无策!
在美国,有1/3的父母知道“罗森塔尔效应”,懂得如何去欣赏和赞美孩子;
在日本,有一半的父母看过《狐狸的故事》,知道了狐狸法则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法国,很多父母知道“斯万高利效应”,面对挫折与失败的正确态度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以色列,多数父母都知道“木桶原理”,优秀的素质才能成就优秀的人才;
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对孩子做了什么?
有的“望子*,望女成凤”,有的只知道“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的孩子每天都围绕着作业、补习班、兴趣班活动,每天都在被迫学习,有的只相信金钱是万能的,对孩子的奖惩一律与物质利益挂钩,有的只知道去干涉孩子的独立与自由,根本不尊重孩子。
有时候想想,是不是对孩子管的太多了?
一、什么是鱼缸法则
美国超大公司纽约总部办公室门口摆着一个漂亮的鱼缸。鱼缸里十几条产自热带的杂交鱼长约三寸,两年过去了,它们的个头似乎没什么变化。一天,董事长的顽皮小子不小心把鱼缸打破,鱼儿被放进院子中的喷水池中。两个月后,那些鱼竟然都由三寸来长疯长到了一尺!
鱼缸给予鱼儿的空间只不过一尺来宽,两尺来长,在这样的发展空间里,鱼儿纵然使出全身的解数,也注定只能在限定的范围之内活动,他们能够活动的水域只不过巴掌般大,他们吸收的养料与水分也只能限定在鱼缸之内。虽然有驰骋千里的愿望,却被人为的玻璃屏所阻碍,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碰壁之外,鱼儿只能选择顺从,在狭小的空间里委曲地活动。
对于孩子的教育,事实也是这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孩子长得更快,更大,就一定要给它活动得自由,而不要让它们拘泥于一个小小得鱼缸。后来人们把这种由于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而带来孩子更快发展的现象称为“鱼缸法则”。
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一个公益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其实在孩子的教育中,给孩子一个多大的舞台,孩子就有多大的成就。
学校的“舞台”确实会很小,如果家长能够立足孩子的长远发展,站在孩子精神成长的角度加以指导,就如同给孩子一方池塘,为孩子的将来进入“大江大河”积蓄了足够的能量。
如果家长们仅仅从当前的角度着手,以功利性目标为导向,那么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注定如同“高墙四角的天空”,单调、枯燥、乏味,和呆在鱼缸中生活的鱼儿无异。
二、整天呆在“鱼缸”里,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自理能力差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这不会做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学”,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替孩子给家长提的十个请求里面有一个说到:别过度保护我,怕我无法接受某些“后果”。很多时候,我需要经由痛苦的经历来学习。过度的保护只会让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比如下面例子中的佳佳。
佳佳从小就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父母对她疼爱有加,从来不让佳佳做任何家务,以致佳佳的自理能力非常差。
一次,妈妈给佳佳带了一个熟鸡蛋去幼儿园,可是由于不会剥蛋壳,鸡蛋没吃成,佳佳又给带回家来了。更让父母担忧的是,佳佳已经4岁了,可是连穿衣服、脱衣服这种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做,每次都得让父母来帮忙。在幼儿园里,佳佳经常因为生活自理能力差而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
佳佳正是因为待在妈妈爸爸给她设置好的“鱼缸”中生活着,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正是因为父母的包办,让孩子失去了自理能力。
变得更加叛逆
孩子叛逆,家长总会把原因推到孩子身上,比如:孩子太任性、孩子不听话、孩子总是喜欢和我对着干……其实有时候是因为自己对孩子的管教太严格了,你越压着她,她就越和你对着干!琪琪就是这样。
原本画画是琪琪最喜欢的事情,并且在父母支持下,报了一个美术培训班,通过学习琪琪的画进步更加明显了,还去参加市里的比赛,得了不少奖。
初二那一年,琪琪放弃了画画,无论怎么劝她不要放弃,她就是听不进去,有一次和琪琪聊天,问她为什么?她告诉我,她妈妈对她太严格了,一听说哪里有比赛就给她报名参加,还要求她必须获奖。
开始她还愿意参加,参加的多了就感觉很不开心,本来画画是自己的爱好,参加比赛也是为了练习,只要没获奖就会面临母亲的一顿训斥,而且还经常强制要求她去画一些东西,慢慢就失去了兴趣,直到最后再也不想拿画笔了。
就好比琴上的弦,太紧则易断,太松则无音,只有松紧适度,才能弹出美妙之音。教育孩子也正是如此。
缺少主见
小时候家长给孩子安排各种兴趣班,从不过问孩子是否喜欢;
上小学,家长把孩子送到当地最好的学校,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长大了,家长让考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就照着办;
毕业以后,工作父母安排;
到了该谈婚论嫁的时候,都需要父母把关才可以!
你说这样一个没有主见的孩子,会是父母想要的吗?
著名作家龙应台在作品《亲爱的安德烈》中跟儿子安德烈说的那样: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待在这样“鱼缸”中的孩子,失去了孩子本身的意义,只不过是父母的衍生品而已!要想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首先要打破“鱼缸”。
三、如何把“鱼缸”打破,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孩子不应是被父母修建的小树苗,而是被父母浇灌的小树苗。将“鱼缸”打破,给孩子自由独立生长的机会,让孩子学会如何去爱,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独立、学会自理。作家冰心说过:“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这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更是对家长的鞭策!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简单点说,就是把父母的一些权力下放给孩子,让孩子得到锻炼的同时,又能够学到一些知识。
在针对孩子报班的问题上,把选择权和决定权适当的交给孩子,根据孩子是否愿意去、对什么感兴趣,衡量之后再下决定,这个时候家长在报班问题上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让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处理一些事情,不要担心他小,小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不肯放手,孩子怎么才能逃出小小的“鱼缸”,获得更自己的成长呢?
鼓励发展孩子特长
不要总是因为孩子画完画东西乱放就乱发脾气,而是鼓励孩子去好好画画,有条件的画,给孩子报一个绘画班,让孩子吸取更多的经验,画出更好的作品!
切忌:不能够像佳佳妈妈,因为佳佳喜欢就给孩子报各种比赛,孩子喜欢的是绘画,并不在意是否得荣誉,不要总是太功利,真的让孩子自己在喜欢的领域有一番作为!
这就需要家长的思想转换一下,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
不要制止孩子探索感兴趣的东西
如果孩子喜欢探索,那就给孩子探索的空间。这不是娇惯,因为孩子有自己每个阶段的特点,尤其是1-6岁的孩子,正处在一个“空间敏感期”的阶段。
空间敏感期,是指小孩子由于四维方式带有一定的想象色彩,会把一些非常有限的空间想象的很大,而且非常想探索这个空间到底有多大,所以孩子会把一些物品扔在比较狭小的管子里。
孩子处于空间敏感期的时候,往往家长非常紧张,总认为孩子的某些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实际上很早的时候国际上就有一个“视崖实验”:儿童在玻璃板上爬行,但凡看到玻璃板下面有一个在视觉上表现出低洼的部分都不会爬过去。
所以尽管孩子小,但是对环境的把握也是有天然的自卫意识,不要让我们的过分紧张,让他丧失了探索世界的机会。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自由,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生活。想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学习、健健康康地成长,家长就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而不只是局限于“鱼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