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精灵鼠
文/李杰晖
摄影/白飞
编者的话
北京的鱼友韩强向本刊的编辑们展示了一条很特别的老鼠鱼,它是混在大量的红翅珍珠鼠中偶然进口的。大家为了确定它的准确名称,几乎查遍了手头的所有资料,仍然未能得到答案。后来在SONIC论坛鼠鱼版版主李杰晖先生和英国的鼠鱼专家IanFuller先生的帮助下,终于认定它的拉丁文名称为Corydorasbilineatus。李先生特撰此文,向大家简要介绍这一在国内尚鲜为人知的物种。
年,德国的祖奇﹒纳克(JoachimKnaack)先生首次对一种新发现的甲鲶科鼠鱼进行了生物学描述,很快有关的报道在德国《Aquaristikaktuell》水族杂志(年4月号)上发表。
由于Corydorasbilineatus是首次出现在中文文献中,为了叙述方便,笔者根据它拉丁文名称的字义翻译出了中文名称:bili是双的意思,指它侧身的两条侧线;neatus是优雅的,精灵的意思,所以称之为双线精灵鼠。
双线精灵鼠最先发现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玻利维亚是亚马逊流域的上游地区,也是著名的高原国家,海拔较高,水温相对较低。刚开始,人们以为这种鼠鱼并非典型的亚马逊热带鱼,只适合低温饲养,但随后在南美的其它各地均发现了它的踪影,秘鲁、哥伦比亚均有大量出产;另一方面最先饲养该鱼的德国水族爱好者们也逐渐发现该鱼能够适应的温差很大,同其他甲鲶科鼠鱼一般,极易饲养。
该鱼酷似金点鼠(C.nanus),起初,南美出口商常不慎将其混入其他精灵鼠中输往世界各地。年底,秘鲁鱼商首先开始单独筛选双线精灵鼠并大量出口,出口名暂定为“CorydorasSanJuan”。这一贸易举措也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双线精灵鼠的认知。笔者根据Knaack先生的专业评述,结合南美鱼商的一些贸易纪录,简要介绍一下这种鼠鱼。
生物学分类:
根据荷兰阿姆斯特丹动物学博物馆(ZoologicalMuseumAmsterdam①)的汉﹒尼杰森(HanNijssen)先生和伊萨克﹒埃丝布努克(IsaacIsbrücker)先生的“甲鲶科鼠鱼种群分类理论”,双线精灵鼠应该属于丽甲鲶群(ElegansGroup)。该种群鼠鱼的主要生物学特征是侧面有纵向的多条棕褐色的带纹,同属于该种群的鼠鱼还包括了绅士鼠(C.elegans)、月光鼠(C.hastatus)、阿里鼠(C.undulatus)、巨无霸鼠(C.latus)、精灵鼠(C.pygmaeus)、黑腰鼠(C.guapore)、金点鼠(C.nanus)、迷你鼠(C.gracilis),以及蓝纹鼠(C.napoensis)。
特征描述
双线精灵鼠是典型的短吻鼠鱼,吻部在头部的下方,头部前方的轮廓较圆。该鱼表现出明显的同种异态性,雌雄鱼在体长和色泽表现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雌鱼体形比雄鱼大,最大可达5.5厘米,而且体色更加灰白。雄鱼最长体长仅为4.5厘米,但体色与身侧两条侧线的色彩反差较大,两条侧线的颜色可能为白色或者浅*。相比来看,雌鱼的侧线不大明显,且多为灰绿色。此外,雄鱼的背鳍上有一块黑斑,黑斑的大小和形状可能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生活习性
双线精灵鼠最先在玻利维亚的马莫雷河(RioMamore)上游地区被发现,那里水温约为16-18摄氏度,海拔-米。年10月,纳克先生在一个被隔断的巨大水塘中发现了这种鼠鱼,这一水塘当时被浓密的漂浮水生植物所覆盖,这些典型的南美水生植物包括大藻(Pistiastratiotes)、水浮莲(Eichhornia)和槐叶萍(Salvinia)等。该类水生植物的絮状根系为双线精灵鼠提供了极佳的产卵环境。
目前在玻利维亚东北部特里尼达地湿地也发现了这种鼠鱼,那里的水温为22-25摄氏度,pH值在6.04-8.40之间,导电度则约为20-mS。这一水文数据与其他甲鲶科鼠鱼的原生环境非常接近。
野生的双线精灵鼠都是成群集结的,它们有明显的群居偏好性,每一群落可能会集合了数百只鼠鱼。
人工饲养
双线精灵鼠体态优雅,而且活泼好动,非常惹人喜爱。水草密植的水族箱最适合饲养这种鼠鱼,当然要避免光线太强,强光会令它们紧张烦躁。双线精灵鼠喜欢成群而游,所以最好能同时饲养8-10只。
如果想尝试繁殖双线精灵鼠,建议最好降低水温2-3摄氏度,维持低温约2-3个月,期间大量喂食,并增加换水次数,建议各位可以尝试换入水温稍高的新水,这样可以有效地刺激雌鱼排卵。双线精灵鼠喜欢将鱼卵产在漂浮水生植物的絮根上或是人造棕丝耙上。它们的幼鱼成长速度很快,孵化四个星期后幼鱼体长就可达12mm。双线精灵鼠并不挑食,它们喜欢各类饵料,对蠕动的活饵尤为钟爱,水蚯蚓、蚊子幼虫、血虫及丰年虾都可作为它们的佳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