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你们的ELLEMEN睿士
如今打开小红书和大众点评,人均元日料的打卡分享常在人毫不设防的情况下扑面而来。
带着几分好奇,我点开了其中一篇,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菜品名称,“性价比高”几个字震撼了我的心灵,让人不禁怀疑:每次点外卖筛选人均50元以下的自己,是不是拖了都市白领消费水平的后腿?
不过,人均元的标准还远远够不到国内顶级日料的天花板。
曾几何时,红酒法餐还是人上人的标配;不知不觉间,高端日本料理就取而代之,成了中产们竞相showoff的C位场景——这里说的日本料理可不是谁都能吃得起的居酒屋,而是人均四位数的顶级日料。
那么究竟,顶级日料是如何打败其他高级料理,站在中产饮食炫富鄙视链的顶端的?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区隔》一书中写道:
“在食物及进食的选择上,不同的阶级饮食品味之实践,与其他阶级作进一步之区分。劳动阶级强调‘慷慨,不拘束’的环境,拒绝中产文化的矫饰和拘谨。相反地,中产则较为注重食物的品质、风格、展示的方式、美感等习性。”
对于中产以及伪中产而言,吃饭可不仅只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方式,而是彰显个人品位的生活方式。于是,动辄人均四位数的顶级日料击败了一众对手,成为继牛油果和健身餐后最受他们欢迎的食物。
那么为什么是日料,而不是韩餐、法餐、中餐或东南亚菜?
或许因为高级日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擅长制造阶级壁垒的料理。从预定、服务、菜品制作再到客人真正上桌,在这个过程中日料一步一步地制造着鲜明的阶级性。
先从预订说起。
在日本当地,高端日料店的最低消费一般超过人民币,即便如此,订座也十分困难,往往要托关系、提前数月预定才能排上号。这还是热门店铺的情况,更不用谈被捧上天的“寿司之神”这类等级的店铺。有些店还会立下一项堪称变态的规矩:不接待新客。
这并非是日料店在装X,而是因为店面不大,料理师傅也就那么几位,加上日料制作起来费时费神,为了保障出品水准和客人体验,顶级日料店每日也只能接待为数不多的客人。
国内的情况也许没有日本那么夸张,不过热门的顶级日料店一般也要提前定位,定晚了就只能被分配到不那么好的位置。
终于定到位置后,你还要遵守接下来一系列的规矩。
譬如沪上某人均元的日料店规定,客人迟到的话错过的餐点不会再补上,而且吃到19:45要准时买单离场,因为20:00店铺的下一批客人就要来了。
种种限制看似是在“虐粉”,实际上制造了一种“稀缺性”,能够进店用餐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人无我有”的享受,正中那些追求与众不同的中产们下怀。
“虐粉”成功的一则大众点评
与此同时,想要享用以细腻繁琐著称的日料,本身就具有一定门槛。
在互联网上你可以搜索到海量“日料礼仪教学”,都是在为那些分不清“怀石、会席、割烹、料亭”,也不知道“一汁三菜”是什么的食客进行扫盲。
打开大众点评,花费数千元吃一顿顶级日料的食客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食材和服务这两点。
在魔都最贵日料店下的一则大众点评
顶级日料店的食材本身就是金贵的。每天早晨从原产地(大多是长崎)空运来是基本操作,因为空运抵达时基本是下午了,所以大多数顶级日料店中午都是不营业的;
国内的日料店往往比日本同等段位的店铺贵上许多,就是因为帮食材出了机票钱。
为了保证食材的美味,在运送过程中,储藏温度要始终保持在特定的温度,才不会流失食材原本的口味,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顶级日料店必须预约才能吃到的原因。
一些食材还需要经过特定的处理,比如金枪鱼要在捕捞上岸后迅速敲断鱼脊(防止挣扎导致肉质变化),再放置2~3天排酸(让鱼肉更鲜美),再八百里加急空运而来。
如此大费周章,只为了这一口新鲜的美味,无形之中也抬高了食客的身价,更何况食材本身就足够昂贵,一条顶级蓝鳍金枪鱼甚至能达到万人民币的天价,换算下来,食客们一口鱼生的价格就是就要几百元。
在日料体系中,食材之间也被设置了鄙视链。
能够制作刺身的鱼被分为上、中、下三品,再根据饲养方式、食用部位来区分价格,一条金枪鱼被分为“大脂”、“中脂”、“背部”,一条公斤的鱼最后真正被用到的部分可能只有十几斤。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同样的价格,在其他料理中可以吃到一整条鱼,在日料上你只能吃到几片鱼肉。价格上呈现出的冲击力,更加满足了这批中产食客们的内心。
换种思路看,在唐朝,这可是杨贵妃才能享受的待遇,如今花几千块就能享受到,岂不是佐证了食客们的尊贵?
为了让中产们进一步感受到优越感,国内不少顶级日料店开始疯狂堆砌高级食。
美食自媒体
造洋饭书曾在文章中提到,虽然这样的日料店没什么个性,但“在食材上狂砸钱也能砸出诚意,羽立海胆、澳洲鲍鱼,和牛松露鱼子酱……能给客人上的都给他们上!”
除了饮食本身,日料的文化和氛围感也是西餐难以比拟的。
西餐厅的装修风格大多遵循着同一种极简明亮风:米其林五星是这样,麦当劳也是这样。
与此相比,高端日料店的设计更加私密,顺应了中产们“矜持”的心理;在仪式感和氛围感这一块,大多数顶级日料店拿捏得死死的:精致的和风软装、艺术风器皿与摆盘,穿着和服的服务员,以及中文只会说一句“谢谢”的日本寿司师傅,每一样都符合中产审慎的审美趣味——吃一顿千元日料,要凑齐9张朋友圈高级感素材,简直小菜一碟。
对于愉悦阈值日益增高的中产而言,无法亲自去日本吃一顿地道美味,听着原汁原味的日语,吃着长崎新鲜打捞出来的鱼生,这一刻也足够醺醺然
——啥也别说了,几千块还算什么?吃就是了。
高端日料在国内成为消费趋势,其实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年是一个比较关键的节点。
年,国内一共只有1万多家日料店,到这个数字翻了4倍,4万多家日料店在国内落地生根,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成了日料在海外增速最快、数量最多的市场,全球三分之一的日料份额都被中国占了。
同年热播的《我的前半生》,精英人设的男主角贺涵刚下飞机立刻去吃高级日料,并且和唐晶强调食材都是北海道空运过来的,“新鲜的海胆,它的保鲜期可只有半天。”
就此,高级日料开始与精英中产的生活方式挂上了钩。
在中国国内,日料也成了增长最快的外国菜系。早年主打烤肉寿司拉面火锅一条龙的“大杂烩”日料店,开始向细分品类转型,越来越多专门的“寿司店”、“拉面店”开始涌现。
当然,价格也水涨船高。
年,上海人均超过元的日料店,在大众点评上只能找到9家;到了今天,光是在热门商区就可以找到近70家人均超过元的日料,其中还有不少元+的店铺,最贵的一家店人均近元。
尽管消费门槛不低,日料店仍然在中国餐饮业牢据一席之地,或许与日料本身的属性相关。
与同样精致高贵的西餐相比,以米饭、面条为主食的日料又更容易被中国胃所接受,中国吃客使起筷子来也总比摆弄刀叉更得心应手,光是这一点,就为日料在中国建立群众基础奠定了优势。
同时,日料的“高消费”标签更加深入人心,即便和同等价位的中餐、韩餐相比,吃日料也总是显得更为高档。
这也是中产们纷纷去顶级日料店原因之一,在享用美食的同时得到相同阶级人群的认可——当然,如果能显得比别人高级就更好了。
食物的背后,是中产的身份焦虑。善于划分阶级、处处埋藏着隐形鄙视链的日料或许并不能缓解这种焦虑,反而加剧了它。
鄙视链最顶端,当然是多数日本人也没有体验过的顶级怀石料理——每日用餐人数保持在个位数,必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