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所以感觉鱼饿不死,是它在忽悠你,并不科学。鱼依然活蹦乱跳是因为鱼有自己独特的“辟谷”修行方式。
童年时我专门做过类似的自然科学实验,在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午后,我将一条10CM的野生小草鱼放生进一口大水缸,准备观察研究草鱼的形态结构生命体征,和运动规律的现象。这是准备把自然老师布置的暑假作文应付完成,但我转眼间就将鱼忘了个底朝天。
等我想起草鱼时,已经到了1个半月后开学的时间。这期间我并没有投食喂食过,水缸也没别的能量和食物来源,这条草鱼按理说营养肯定不够难以存活。但令人吃惊的是,它耐力超强,活得依然生龙活虎,一点不似有饿到的表现,优哉游哉地划着水。
难道小草鱼跳脱了物种的限制,已然修真羽化成精,或是成为了神仙鱼?小草鱼可以鄙视天文地理化学物理生物学的科学规律,只靠阳光雨露就傲视整个生物圈和生态链了吗?
这显然不成立,无论动物植物还是鱼类,只要生活在大自然,不吃不喝一定会被饿死。鱼之所以看似饿不死,我认为鱼有自己独特的“辟谷”修行方法:
01,大部分观赏鱼不适合做饿不死的实验:水温气候不合适,观赏鱼也过于娇气:
大部分鱼对水的要求标准很高,特别是观赏鱼。水质不够清澈干净,水温太低或者太高,对于某些观赏鱼几乎是致命的。观赏鱼甚至要配备加热棒过滤器等才能存活。比如:银龙鱼地图鱼鹦鹉鱼招财鱼三湖鱼灯科鱼斗鱼罗汉鱼琉金鱼,以及某些热带鱼种等等,堪比供奉祖宗。
这部分矫情之鱼扔进野外或者水缸里,也是难逃死亡宿命。不用等到饥饿来临,浑浊的水质,捕食能力不足,对食物挑剔,气候反常恶劣等等,都会导致死神先莅临到位。
但是另一部分野生鱼类忍耐力会更强,没那么脆弱。对于水质水温要求不严苛,只要忍受得了饥饿寂寞孤单冷落,是可以生存的。至少不会因饥饿把自己困死。那将不矫情的鱼扔进水缸就饿不死吗?这还得看有没有适合的生态环境:
02,水缸中进化出的生态环境,可以自给自足。有适合鱼生存的物质条件,可以保证鱼不被饿死,但也不一定能活得舒适:
水缸中的水经过时间演化,慢慢会繁殖出许多微生物,藻类,浮游生物。还有昆虫的幼虫比如蚊子孵化的孑孓,蜻蜓幼虫暗绿色的水虿,甚至还会遗留些排泄物粪便鱼卵,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等,再加上温暖的阳光,适合的水温发酵,活跃的小分子细胞微观生物,组成了一个有着充足氧气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相互配合利用的生态环境。
这种生态环境中的生物链包含了植物,昆虫,以及幼虫和鱼类生存所需的必要物质条件(甚至鱼死了被同类也可以吃掉),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循环往复的利用,真是环保节能。
虽然没有人去投喂食物,但鱼也可以保证有饵料吃,是饿不死的。害怕的是某个环节突然间缺失,破坏了整体生物链和食物链,以及生态平衡,鱼才会被饿死。
不过即使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很难保证鱼儿获得舒适。只能说是维持生存的基础而已。不得不说鱼的体型大小,也是不被饿死的重要条件之一:
03,体型弱小的鱼,在水中运动量和消耗量少,食物补充的能量和营养虽然不足。但只要不生疾病,是不会饿死的:
把鲸鱼鲨鱼等海洋大型肉食鱼类扔进水缸,肯定是会饿死的。因为体型太大,虽然它们不吃蔬菜水果,但需要的肉类海鲜可满足不了。进而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脂肪糖类矿物质缺少或流失,以及不吸收。加上运动频率高能量需求高,消耗大慢慢只能被饿死。
可像我的小草鱼,身材不过10CM。需要的营养和能量不是很大耐力优秀,水缸内1米左右的活动范围,想运动频率高消耗大也有点困难。即使营养和能量补充不那么足,吃个三分饱,也够活很长时间了。
你的鱼因为圈养在水缸,自然接触不到外界,这也避免了交叉感染疾病。被细菌病*微生物感染的几率变小,同时气候灾害也影响不到鱼,别的动物鸡鸭鹅狗之类动物也很难接触到它。只要不拿大喇叭发声音吓唬它,保证身体健康着呢。
特别重要的是一些疾病如鱼类寄生虫病,如由粘孢子虫引起的旋转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复口吸虫病和锚头鳋病水虱等疾病也很难感染到鱼。这会保证鱼体的生命力和耐力,以及能有吃饭的体魄和力气。
更进一步说鱼类也相对长寿。鱼类寿命的自然规律是:鱼体越大,性成熟越晚,寿命就越长。海洋鱼类一般寿命长,而小体型的淡水鱼,比如银鱼,寿命1年左右。青鱼、草鱼、鲢鱼、鲫鱼、鳜鱼等能活7~8年,特殊情况下可以达到10年左右。这可以保证你能见到它还活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