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思维的误区文/方益松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的几天,鲨鱼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然而这一切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游到对面去,更无法尝试那美丽的滋味。它试了每个角落,每个角度,每次都是竭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许久,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色彩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在鲨鱼的眼中,它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回对面去,它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游过去。
在鲨鱼的眼中,那块无形的强化玻璃已经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或者说成了头破血流的代名词。即使撤除了玻璃,它也不敢再去触及那种在心灵深处早已根深蒂固的伤痛。很多时候,就是这种叫做习惯思维的东西影响了人们的思绪,束缚了人们的进取。
有一个教授做了个脑筋急转弯问题的答案统计,题目很简单,说是小明的父母生了3个孩子,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那么老三叫什么?要求在一秒钟之内答题。许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三毛!”结果,在一百个被抽答者中,只有九个人回答正确,正确率只有百分之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这类事,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要通过一座限高的涵洞,卡车的高度只比涵洞高几厘米。通常有着丰富驾驶经验的司机不是选择绕道而行就是选择先下货,通过涵洞再重新上货。而站在一旁的路人看到鼓鼓的车胎,忍不住对汗流浃背的驾驶员说,你把轮胎气放掉一些不就可以通过了吗?果然问题就这样得到了解决。在卡车司机的眼中,他所考虑的只是车上的货物与前方的道路,而忽视了轮胎的高低。
思维是人们长期以来养成的一种既成的习惯定势。许多在我们看来本身就是一成不变,甚至千真万确的事情,其实往往就是最大的错误。天是蓝的,水是绿的。这些认知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但殊不知,这些诸如此类的描述,却只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所缔造的一个个美丽的错觉与假象。很多人没有想到,倘若是阴雨天、黑夜或者水质受到了污染呢?所以,更多的时候,需要不断审视和怀疑自己。标新立异与墨守陈规只有一步之遥。在高山危巅上行走,进一步,也许海阔天空,也许粉身碎骨;退一步,也许峰回路转,也许裹足不前。人生之路非进则退,用另一种思维去用心解读,沼泽可变坦途,视线穿过浩瀚的沙漠,前方就是绿洲。
错误的思维正如树上的*瘤、心灵中丛生的野草。跳出习惯的羁绊,你就发现和读懂了自我。走出了思维的误区,你就迈向了成功。
本文先后发表或被转载《珠江商报》《宝钢日报》《达州日报》《南阳电视报》,并入选《给思维一对翅膀》《永远不要找借口》《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故事》等书籍。
:方益松,《读者》签约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旅游名博,波罗环球旅行家,乐途灵感旅行家,湖北省旅游局首届“灵秀湖北”签约旅游体验师,多篇文字入选全国各地中高考试卷,作品《母爱的颜色》收录入台湾中学国文课本,出版《梦想的寒,成功的暖》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