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南瓜降血糖是以讹传讹
前不久,一位名叫黄英的女患者医院糖尿病专科就诊。患者刚坐下,就迫不及待地向赵主任主诉道,她说她今年56岁,退休教师,患糖尿病4年。诊断糖尿病后,一直口服降糖药,先后服用过优降糖、消渴丸、降糖灵与达美康等药,血糖控制基本满意,血糖常在6.5—9.0毫摩尔/升(.0—.0毫克/分升)之间,尿糖阴性或+,偶尔++,去年听单位同事说南瓜能治糖尿病,无需吃药,于是遂停药购食,每日在2—4市斤,可不知咋的,她近日觉得特别难受,全身都不舒服,头晕、心慌、胸闷、四肢无力……
“赵主任,我这是怎么啦?是不是吃南瓜吃出了问题?”黄英气喘吁吁地问。
赵主任没有言语,他详细检查了一会,因患者早晨已吃过饭,便嘱黄英去生化检验室查个餐后2小时血糖。一会儿,报告出来了,结果是12.4毫摩尔/升(.2毫克/分升)。
“您现在的不舒服属于糖尿病性血糖反应,赶快服用降糖药,南瓜不能再吃了……”赵主任看着报告单严肃地说。
“南瓜不是降血糖的嘛,您怎么不让我吃了?”黄英不明白地问。
“南瓜降血糖是以讹传讹!”赵主任侃侃而谈道,“不错,南瓜确实有补脾利水、解毒杀虫的功效,可说南瓜能降血糖却缺乏科学根据!我查遍了《本草纲目》以及《全国中草药大汇编》和《中国民间单验方》等中医药典籍,均没有发现有关南瓜治疗糖尿病的记载,相反,《本草纲目》里却说‘南瓜补中益气,多食发脚气、黄疸’。那么。南瓜降血糖的‘风’是怎么吹起来的呢?据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北海道地区糖尿病患者高达5%,但北海道有个夕张村却没有一名糖尿病患者,经日本一位医学专家深入细致地考察和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与当地居民食用嫩南瓜有关。后又经鉴定,这种南瓜为‘裸仁南瓜’,而‘裸仁南瓜’则对防治糖尿病有一定作用,云云。于是,‘南瓜热’从日本蔓延开来,直至‘流’入我国,这一‘流’,误了十几年,害了多少妄想靠吃南瓜来防治糖尿病的人。前几年,还有什么研究报道,说南瓜中含有丰富的果胶和微量元素钴,果胶可延缓肠道对糖和脂质吸收,钴是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等,果胶纤维素在肠道内形成一种凝胶状物质,延缓肠道对单糖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血糖降低等,所以多吃南瓜有助于防治糖尿病。言辞凿凿,可事实如何呢?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南瓜在常用食物血糖指数上属于高指数食物,如克南瓜大约可产生千卡热量,相当于0克冬瓜所产生的热量,与丝瓜、西瓜的热量相当,会影响人体糖代谢,导致血糖升高。有关专家对数十位糖尿病患者作了实验,结果发现患者吃南瓜后,同时不吃其他东西,其血糖要比吃南瓜前增加1—2毫摩尔。专家们研究发现,目前凡已知有含糖的食物,还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发现过有哪种食物能够降血糖。南瓜,作为一种普通的蔬菜,可以吃,但不能多吃,更不能把它当成降糖‘药’来吃,吃多了会升高血糖。您前段时间只吃南瓜而不吃降糖药的错误做法,导致血糖猛地增高,那是很危险的!根据营养学分析,南瓜含糖量为1.3%,若大量食用,难免不影响血糖。因此,食用南瓜应适量,不能超量。另外,南瓜也不含特殊的生物降糖因子,不能作为降糖食物应用,患者必须服用有关的降糖类药物。由此可见,糖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您治病心切,可以理解,但不能自作主张想当然,更不能轻信传言。以后,社会上可能还有一些治疗某种病特效的传言,如想试用,应先征询医生的意见,以免影响正常的治疗。另外,我还想问问,您经常吃的南瓜新鲜吗?还是年代已久的陈南瓜?”
“哟,经您一问,我还真要说一说呢!”黄英费力地回忆了一下,然后说道,“我的老家在农村,家里人知道我需要南瓜,并源源不断地将久存的南瓜运送给我吃。大概是去年8月份吧,我吃了一个老南瓜后,头昏、头晕、恶心、拉肚子、心里难受,还直打瞌睡。医院急诊,医生说是食物中毒,可能跟久存的南瓜有关系,住了2个多星期的院才康复。难道老南瓜不能吃?”
“这也不是绝对的”,赵主任意犹未尽地交代道,“至于如何防止吃老南瓜中毒的问题,只要注意鉴别,一般是不会的。南瓜是一种封闭的球形或条形果实。里面有含糖量较高的瓜瓤,若保管不当,时间长了,瓜瓤就要无氧酵解,产生酒精。这种化学变化难以发现,吃后就会引起中毒,表现为头晕、瞌睡、全身疲软,严重的还会引起上吐下泻。因此,吃老南瓜时,一定要精心检查,表皮烂了的,切开后有异味的,如散发出酒精味等,说明已变质,不要再食用,以防中毒。尤其是炎热的盛夏,糖尿病患者吃久存的南瓜一定要慎重,如果瓜打开一下吃不完可放冰箱,但也不宜放置过久。”
“啊,赵主任,听您这么一说,我惊出了一身冷汗,上个月我还把这种‘经验’传给我家一位亲戚,看来,盲目轻信害死人呀……”黄英感慨万分。
“赶快通知您那位亲戚停止这种错误做法,到医院找医生就诊……”赵主任一字一顿地交代道。
“谢谢,谢谢……”黄英一迭连声地谢道。
(原载湖南《糖尿病之友》杂志年4期)
12岁以下的儿童不宜……
儿童意外伤害及死亡事故在我国逐年上升。据有关部门一项“0~14岁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显示: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为5.3%,死亡率为22.60/10万,已超过发达国家15.40/10万水平,且致残情况相当严重,占意外伤害病儿的1.24%。12周岁以下的儿童骑自行车,即是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交通事故被称为和平时期的“流动杀手”。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超过5万人,更叫人触目惊心的是,在这死伤的人员中,未成年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笔者一位亲戚的小孩,今年正上小学五年级,前不久因骑车上学和出租车抢道,结果死于非命。孩子死了,父母受此沉重打击,医院……
为此,有关专家谆谆告诫:12周岁以下的儿童,应变能力差,面对车来车往,骑自行车最容易出事。还有,由于12周岁以下的儿童头部重量较大,而胸背部的活动度相对较小,骑自行车时由于车身倾斜、颠簸和突然前屈后仰等,如果再碰上急刹车难免头向前俯冲,他们较稚嫩的椎周组织与肌群无法有效保护尚未强壮的椎骨而可能使椎体发生倾式、仰式或摆式错位。笔者在门诊就接诊过几例小学生因骑车上学而导致颈脖子歪斜的病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过早骑自行车,包括学童车,容易患“童车病”。何谓“童车病”?就是孩子骑了一段时间童车或自行车后,两下肢发育出现异常,形成“X”形变形腿,站立时两膝盖内侧明显突出膨大向外撇,两膝关节靠拢时,踝关节不能并拢,很像缺钙引起的佝偻病。也有的孩子两条小腿向外弯曲,两踝关节并拢,膝关节不能靠拢而成“O”形,就是人们所说的“罗圈腿”。医学界把这种骨骼变形称为“童车病”。
由于幼儿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身体内的骨骼结构以软骨成分为主,可塑性强,容易弯曲变形。目前,童车以及一些青少年骑的自行车的设计不够合理,尤其是学童车,车座都是固定的,车座和踏脚的距离始终保持衡定,两脚蹬的间距过宽,鞍座离脚蹬的距离过长或过短。年幼的孩子腿短,骑童车时必须双腿外展,双脚前伸,勉强能踩到脚蹬;而稍大的孩子腿又较长,骑车时不得不弯曲双腿。如此天长日久,势必影响下肢骨骼发育,造成腿变形。
可见,12周岁以下的儿童骑自行车危险多多。
为了防止儿童意外伤害,我们的家长应不让自己的孩子骑自行车,骑学童车时间也不宜太久,每天在30—40分钟,每周在1—2次;学校以及班主任应严格规定:12周岁以下的学生不准骑自行车上学,学校不予停放这些孩子的自行车;交警叔叔若发现小学生骑自行车应给予批评教育直至扣留车辆,通知其家长来认领,并给予孩子的监护人必要的罚款处理。另外,我国的所有大中小城市应全面给小学生们带上“生命卡”,上面有照片、学生姓名、出生日期、血型、以前所患疾病、对什么药物过敏、所在学校、紧急情况联系人及电话(手机)号码等内容,以备不测时急用。据悉,我国许多省市都有明文规定:12周岁以上的儿童骑车上学需随身携带“交通安全联系卡”,违者学校将有记录,并予批评教育直至处分。
在这里要说的是,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健壮的身体,便过早地敦促他们从事某健体运动,殊不知有些健体运动不仅不利于孩子身体锻炼,反而容易造成伤害。如拔河比赛等。大家知道,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儿童的脏腑正在发育中,心肌柔软、心壁薄、容积小,植物神经对脏腑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当肢体负荷量增加时,主要是依靠提高心率来增加供血量。因此,心脏容易疲劳,不能负担像拔河这样的大力量对抗。此外,拔河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往往会使儿童的手掌皮肤被绳索磨破,甚至由双方拉扯时间过长,用力过猛,在强烈的外力作用下易引起脱臼或软组织受伤,严重的还会引起肢体变形,影响儿童体型健美。其次,不宜过早练肌肉。因为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身高于体重的增长,儿童是先长身高,后长体重,且肌肉含分较多,含蛋白质和无机盐很少,力量弱,易于疲劳。因此在儿童时期不宜过早进行肌肉负重的力量锻炼。还有,10岁以下的儿童不宜玩碰碰车。因为少年儿童的肌肉、韧带、骨质和结缔组织等均未发育成熟,非常脆弱,受到强烈震动时容易造成扭伤和碰伤。
儿保专家指出,针对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家长可让孩子进行跳绳、弹跳、跳皮筋、拍小皮球、踢小足球小篮球、游泳等体育运动,这些项目既有助于增加少年儿童的身高,又不会伤害身体。
总之,交通肇事是意外伤害导致儿童死亡的最大祸首之一。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交通标志辨别不清,对交通状况又缺乏判断力,加上有些家长在遵守交通法规方面也做了坏榜样,使得儿童成为交通事故的易发人群。因此,作为家长,在带孩子上街时要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遵守交通法规,走路时不打闹,同时教孩子识别设立在街道或危险场所的醒目标志等。
应当说,发达国家对于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控制已经积累了半个世纪的经验,而我国的儿童意外伤害预防工作尚处于初期阶段,整个社会对于这个问题还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因此,在全社会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成年人的警觉性和责任心,加大关于科学防范意外伤害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快产品安全性能标准的制定及监管机构的设立,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意外伤害预防体系,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原载河南《家庭医学》杂志年6期上半月刊)
针灸针能反复用吗?
编辑同志:
我是个打工妹,前不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想给我针灸治疗,我问针灸针是否为一次性的,医生说不是,但又说他们使用的针灸针已经过高压消毒,绝对不会传染病,并说我是打工的,经济状况不佳,能节约就节约吧,因为购买一盒一次性针灸针(根)需要近30元。可我还是将信将疑,听说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是高压消毒不了的。既然我是治病,就不在乎花钱,而在乎医疗安全。医生无奈,只好改成推拿和拔火罐了。事后,我一直在想,我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分?请您帮我找专家解答一下。
河南曹晓丽
曹小姐:
您的要求是正当的,是维护自己就医权利的表现,是非常必要的。针灸针的重复使用,是否安全系于消毒杀菌,可是,如果这个环节稍有差错,便可能造成交叉感染。据统计,全国现已有乙肝病毒携带者近1.3亿人,丙肝抗体阳性患者近万,艾滋病毒携带者超过万,还有大量其他传染病、性病的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所以发生交叉感染的几率非常高。针灸针如消毒不严(不仅是针具的消毒,还包括针刺部位和针刺者手指的消毒)是可能引起感染的。美国一家医学杂志曾经报道耳针减肥因消毒不严而造成患者耳部感染,经手术后仍然留下耳郭萎缩的教训。另外,由于新的传染性及感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病毒变异速度加快,针具消毒不严的后患将越发严重。尽管目前因针灸而造成的疾病传播还没有统计资料,但通过针灸的途径造成疾病的传播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针灸针的使用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列入三类管理,即要求使用一次性针灸针,但尚未强制推行。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在使用一次性针灸针,而在针灸的“老祖先”——中国,至今绝大多数还在重复使用针灸针(可能与节约材料和费用有关)。
我国从年7月1日正式实施《消毒法》后,一次性针灸针的使用问题就亟待解决了。所以,您的自我保护意识是应该肯定的。不过,使用一次性针灸针的费用确实要高一点。另外,医院因为消毒严格,不是一次性的针灸针也还是允许用的,但要让患者知情同意。
(原载《健康报》年7月26日)
人鱼同浴可行吗?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白领丽人,由于职业的缘故,我的薪金很高,但人也很辛苦。最近,有朋友介绍我去做“鱼疗”。何谓“鱼疗”?有什么副作用吗?
上海王曼莉
王小姐:
现在,改革开放的力度愈来愈加大,社会竞争也愈加激烈。交通拥挤,污染日趋严重,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使人们处在忙乱、应急状态。现代人普遍渴望保健养生、延年益寿。于是,桑拿浴、芬兰浴、土耳其浴以及芦荟牛奶浴、啤酒浴、鲜花浴、人参浴包括各种各样的中草药浴等服务新项目纷纷在一些休闲中心(城)、浴池等开展起来。
人鱼同浴,您听说过没有?所谓的“鱼疗”,即是将一种2—10厘米的小热带鱼,放养在温泉池中,最奇特的是当浴客进入池中,小鱼立刻将其围住。这种来自中国海南三亚地区的淡红墨头鱼,或者用土耳其星子鱼雄本和本地热带鱼母体,经过人工繁殖出来的温泉亲亲鱼,它们通常喜欢生活在温度30到35摄氏度的热水中。而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喜欢以一些浮游生物或动物身体上的附着生物为食。
早在几百年前,喜欢各种温泉浴的海南人就发现了这种小鱼的独特作用,开始把小鱼放在温泉浴池里,让它们啄食死皮和一些皮肤上的细菌,治疗皮肤病功效,达到神奇的治疗效果。这种小鱼医生被誉为是治疗诸如牛皮癣等皮肤病的法宝。当这些小鱼吸啄皮肤时,人不仅不会感到丝毫的痛痒,而且有一种极为惬意的感觉,让人们体验被温泉鱼亲亲啃啃的快感。它们在各个部位为您按摩、去痒,让人体毛孔畅通,排出体内垃圾和毒素,同时能更好的吸收温泉中的各种矿物质,加速人体新陈代谢,达到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的奇特功效。此种无医无药纯粹的自然疗法,对于常见的皮肤病、疤痕、脚气有着独特的疗效,而且无任何副作用。
现在,一些爱美的女性还经常让“小鱼医生”帮她们“清理”自己的皮肤,以此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看来,大自然真是造化,连这么小的鱼都学会了“为人类服务”,而我们人类呢,能否善待这些可爱的小动物?
另外,女性在月经或怀孕期,由于生理原因,最好不要让小鱼“亲吻”下身,以免钻进阴道或尿道而引起感染。
(原载上海《人与健康》周报年7月11日)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作
者
简
介
王金山,男,65岁,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