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婷妈妈给5岁大的女儿,报名了一学期的舞蹈课。在交完报名费的那一刻,雨婷妈妈仿佛看到了,女儿站在国际舞台上翩翩起舞的样子。
相较于妈妈的兴致勃勃,雨婷却意兴阑珊。原来小家伙根本就不喜欢舞蹈,之所报名舞蹈课完全是出于“妈妈的意思”。
其实,雨婷妈妈知道女儿的想法,但是作为成年人,她自认为自己替女儿做的选择是完全从理性的角度出发的,“这也是为了孩子好。”
雨婷妈妈觉得,“本身孩子的身体条件不错,个子比较高,学习舞蹈对她的气质提升有好处。另外,学舞蹈的花费相对较少,如果真由着孩子的心意来学画画的话,那估计买颜料就得一大笔钱。”
雨婷喜欢画画,在妈妈提出报名兴趣班的想法时,她最先想到的就是报名绘画班。从小喜欢涂鸦的她,对于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可妈妈却说,“你画的东西太难看了,喜欢是喜欢但是绝对没有天赋。再说了,就算是你长大以后成了画家,又有几个画家能吃饱饭,挣到钱呢?”
小小的雨婷对于挣钱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她知道只有她努力练舞,妈妈才会露出满意的微笑。于是在短暂地分歧过后,雨婷顺从了妈妈的心意,默默地穿上了妈妈买来的舞蹈服、舞蹈鞋。
不过,每次上舞蹈课雨婷路过隔壁的绘画班时,她还是会忍不住偷看几眼,她心想,“画画真是有趣啊!”
01什么是“鱼缸法则”?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心理效应法则,人们称之为“鱼缸效应”。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养了一缸热带鱼,过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这些小鱼基本上长到3寸大小,就不会再长了。
即便研究人员会继续投喂小鱼,但是它们3寸大小的体型,却一直保持不变。直到有一天,研究人员不小心打破了鱼缸,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好把这些小鱼安置到院子里的大水池里。
又过了一段时间,当研究人员再次来到水池前时,他惊讶地发现,这些3寸小鱼长到了10寸有余。原来,不是小鱼长不大,而是小小的鱼缸限制了它们的成长。
父母们总是希望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庇护,于是他们按照自己的三观思维、生活经验亲自为孩子设计了精美的“鱼缸”。父母本以为这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安全周到的保护,可是没成想,这反倒限制了孩子长成“大鱼”的成长空间。
02被“鱼缸”框住的孩子,他们会经历怎样的人生挫败?
被父母庇护的孩子可以少碰壁,少走弯路,少栽跟头,但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们缺少磨练,他们所拥有的内在潜能缺乏释放的契机。
一路上顺风顺水的孩子们,经不起半点的打击和失败,人生稍有不如意,就会被打击得一败涂地、一蹶不振。
有了鱼缸的保护,孩子们可以享受更加安逸的生活,但是这种被代劳、被照顾的生活模式也使得他们缺乏担当以及内心的责任感。
没有责任心的激励,鱼缸里的孩子们,拥有的是得过且过的生活状态。同时,他们也会逐渐丧失生活中的主动权。
03勇敢地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破缸者”
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身上究竟会画出怎样的图案,这本身就充满了无限种可能性。可是如果父母们非要替孩子动笔,把孩子的人生变成自己人生的复刻,那么这不仅是父母教育的悲哀,更是孩子人生的不幸。
首先,作为孩子人生的引导者,而非掌控者。
父母对孩子有养育成人的恩情,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把自己带入孩子人生掌控者的身份角色之中。
父母们在潜意识中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私产”,不容置疑地左右着他们的喜好、兴趣发展甚至是人生选择。
但其实,最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管太多”。相较于孩子人生的掌控者,他们更愿意担当引导者,让孩子在正确的方向下更好地成就自我。
其次,放下完美主义,试着让孩子做选择。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这才部分家长看来是在冒险,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却是他们实现自我的第一步。
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可以让孩子的天赋得到更多的挖掘和展现,同时这也能够让他们拥有更加清晰的人生目标。
孩子们应该在自我的人生中拥有更多的沉浸式体验,父母们也应该适当犯下担心孩子犯错的教育完美主义。
最后,收起过分的庇护,让孩子成为了自己的保护伞。
父母对孩子的爱出自本能,但是如何让这份爱有所收敛,这却是很多父母都需要上的一课。
过多的保护,会让孩子们好逸恶劳、好高骛远,父母少一点代劳,早一点让孩子独立起来,这才能够让他们拥有保护自我的能力和素养。
结语:
家庭教育是一种充满爱的教育,父母们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更该懂得如何把握好这份爱的边界。让孩子在爱的呵护下,拥有自我的选择权,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成为自我的勇气,这才是家庭教育的真正成功。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