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消失的情人节》,缓缓走出电影院,观众大概心底又甜又酸。我们一边心疼两位主角之间咫尺天涯的微妙距离,又庆幸他们最后仍在美丽安静的嘉义小镇中找回彼此。像这样带有轻微魔幻色彩的本土爱情电影,不止许诺了现代人在网络快餐恋爱里很难找到的忠诚与专一,同时提醒我们在繁忙世故的社会中,早被忘却的纯情初恋滋味。
《消失的情人节》不但获得多项金马奖提名,其真挚清新的小人物恋曲,也受到各方热烈好评。然而,当我们这些低薪过劳,迟迟无法婚配的都会青年男女,因为剧中杨晓淇(李霈瑜饰)和阿泰(刘冠廷饰)两人的神奇遭遇而感到眼红鼻酸的同时,是否也注意到,本片其实隐藏男女爱情以外、一种几乎可称为是乡愁的惆怅伤感?
一、被遗忘的地方
本片的戏剧高潮,聚焦于一段不复被记忆的美好时光。对于母胎单身,到了30岁才好不容易遇见天才帅哥工程师的都市轻熟女杨晓淇来说,无比期待的情人节约会竟然不见了。杨晓淇早上起床,已是情人节隔天,而自己虽然全身红肿晒伤,却完全想不起来,消失的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随着故事发展,杨晓淇及观众才慢慢知道,这个消失的情人节,其实是因为个性急躁的杨晓淇,每天都多花掉好几秒,透支了生命原有的时间。在经年累月之后,她就得要支付无知无觉、动弹不得的整整一天。本片设定了某种时间守恒定律,活着再怎么匆促,出来混总是要还。
尽管当事者完全没有记忆,但是暗恋杨晓淇多年的男主角阿泰,却在她生命暂停的那一日,赶走了意图诈骗感情的烂桃花工程师,并带着晓淇回到自己故乡。两人在清澈的碧海蓝天下、满布蚵棚的柔软沙滩上,度过了连牵牵小手都没有的浪漫午后。
因此,风光明媚的东石渔港不止是故事的背景,它暗示的也是人们所苦苦追寻的真挚爱情,长年来静静等在一个被我们遗忘的地方。当阿泰开着车,穿过渔场旁边那条海水漫灌的窄路,金色夕阳将这段回乡之旅映照得无比奇幻。常看台湾电影的观众或许会突然发现,我们的爱情戏剧已经好一阵子,没有把镜头转向亲爱而熟悉的厚实土地了。
二、快台北与慢东石
尽管受限于市场规模与制作成本,爱情题材一直都是国片的大宗,然而《消失的情人节》却多少有些不同之处。这一次铭心刻骨的恋爱场景,从城市转往乡村,两位男女主角也不是光鲜亮丽的布尔乔亚,只是大城市中下阶层不太富裕体面的普通劳动者。
除此之外,导演更故意安排两位主角的强烈对比:事事抢先一拍的杨晓淇、老是慢吞吞的阿泰。为什么杨晓淇个性如此急躁?那或许来自,青年劳动者在繁华台北的生存状态。电影中我们看到,大都会的社畜生涯存在许多威胁,包括公交车痴汉、变态室友、糊涂而马虎的上司,还有那仗势欺人的大学教授。
无论杨晓淇再怎么努力工作、省吃俭用,她也只能蜗居在老旧狭窄的出租公寓。每晚对着电台DJ(陈竹升饰)倾吐心事,偷偷羡慕美少女同事(黑嘉嘉饰)的丰富恋爱经历。
相反地,在东石长大的阿泰,迟钝温吞、胸无大志、慷慨付出也不求回报。即使在台北意外与杨晓淇重逢,他也宁可继续把心意封存在东石某个小邮局的号邮政信箱,而不是就此上前唐突佳人、大胆告白。也许,真正高质量的爱情,本来就不必太过着急。
或许也可以这么说,这两位主角对时间的认知方式,恐怕也是台湾社会在经济奇迹之后,名为城乡差距的精神分裂。比如晓淇,所谓台北人被工商产业的高压节奏所追赶,匆忙到看不见谁才是那个值得去爱的对象。又比如阿泰,身为并不是舞台主角的乡村人,却始终带着某种宽容,小心翼翼去接住那些在市场竞争中掉下来的人。
三、爱情能否跨越城乡差距
在那消失的一日,擅自离开岗位的阿泰,开着来自台北的号公交车,前往东石的遥远渔港。然而阿泰也没有忘记,伸手接近每一位时间暂停在低头滑手机瞬间的乘客,把他们的脑袋转向车窗外景致。
阿泰的自作主张或许是一种提醒:这些都会居民,推测起来跟故事开始时的杨晓淇没有两样,他们急着把环游世界的风景照片贴上(根本没几个人